|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景东的红旗渠——川河大沟

景东的红旗渠——川河大沟

关键词:川河大沟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景东百姓网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huangxianggu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6332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景东水利建设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花山修建文召大沟;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在者后修建文哈古水利工程。后又修建了若干沟渠。悠久的水利史,似乎孕育着景东水利建设的奇迹。
    20世纪50年代末,景东水利建设的奇迹发生了,它就是被人们比作红旗渠的川河大沟。其实,景东的川河大沟还比河南林县的红旗渠早3年修建,川河大沟于1957年1月6日开工建设,红旗渠是1960年2月动工修建。二者都是引河水灌溉农田并解决人畜引水问题的大型水利工程。当然,红旗渠的建设规模比川河大沟大得多,红旗渠干渠和支渠总长1500公里,灌溉面积54万亩。
    我们都知道,川河坝是无量山和哀牢山打造出来的一片圣土。但在未修建川河大沟前,河东岸因缺水干旱,多为不毛之地。当时民间流传着一首山歌调子:“姑娘莫嫁景范乡,十年头上九年荒。河东栽出早稻秧,河西母猪不吃糠。”这首调子唱出了河东人民对水的渴望。
    “引川上岸”是景东人民多年的愿望。早在1952年,锦屏区委组织农民动手开渠,为修建川河大沟书写了第一笔,炸响了第一炮。经过五年的考察论证,在省、区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县人民接过了锦屏区农民开渠的夙愿,劈山岩、架渡槽、餐风露宿苦战了3年,捏碎了大把大把的老茧,挥洒下与渠水同样多的汗水,终于在1960年4月开通了总长80公里蜿蜓在哀牢山腰的景东红旗渠,创造了思茅(普洱)水利史上的一大奇迹。此后,工程转入配套完善段。至1990年,干渠和支渠总长93.5公里,控制灌溉面积3.57万亩。

    在那个年代,开挖川河大沟条件极其艰苦。但景东人民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劈开山头20座,跨越河沟50条,建临时倒虹吸8座,暗沟10处,退水闸20道,跌水2处,木渡槽20座,放水斗门61个,挡土墙108处,完成土石方288万立方米。以后经过不断完善,到1990年的时候,建钢筋混泥土渡槽33座,退水闸44座,栏河闸7座,跨沟路桥42座,生活台128个,放水斗门117个,共投入资金1479.97万元,投入劳动工日559.44个,开挖土石方501.52万立方米。至2012年,共有保水灌溉面积4.2万亩。
    川河大沟结束了川河东岸人“庄稼无水望天叹,百姓有力暗伤心”的历史;把“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的川河东岸变成了“渠道挽山头,清水到处流,旱涝都不怕,年年保丰收”的新农村。
    五十多年来,川河大沟年年流来了粮食、流来了绿洲、流来了希望、流来了景东人民改革开放的欢歌。据有关志书记载,灌区范围内的2万多亩田地,基本建成了高稳产农田地,粮食单产平均由挖沟前的250公斤提高到973公斤,有的村水稻单产高达1200多公斤,而且改革了耕作制度,调整了产业结构,促进了灌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而,有人这样写道:川河大沟不仅仅是沟,更是一面战天斗地的旗帜,一面引导景东人民艰苦创业的红旗,它流的是一种精神,是真真实实的“精神渠”,实实在在的“生命渠”,子子孙孙的“幸福渠”。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8892888 18987922888 传真: 邮箱:2260309777#qq.com
地址:景东县锦屏镇瑞屏路2号 邮编:676200
Copyright © 2004-2024 景东百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