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历史上的景东

历史上的景东

关键词:景东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景东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jingdo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7734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中国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的傣族人口现今寥落可数。历史上,景东一带却是人口众多的傣族聚居区。这里,唐宋时期做过南诏国和大理国的六大节度使之一的银生节度和开南节度的驻地;元代,景东傣族酋长阿只弄崛起;时代,陶氏家庭荫袭知府,直到清代晚期才中落,长达500余年。景东傣族首领的兴衰史可歌可汉;景东傣族从势大力雄到消散殆尽,其中原因像谜一样引人探测。

   
千百年的风雨没有褪尽景东傣族的光辉。景东傣族历史和特点在时光过滤中越发分明。

    
过去无人把景东历史提出来作为一个单元进行研究,不才愿作尝试。

一、汉、隋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7世纪初)的景东傣族先民——鸠僚

   
景东在汉代元封二年(公元前109)置益州郡时,属于该郡;永平十二年(公元前69)置永昌郡,景东隶永昌郡。这时的滇越称为鸠僚。启昌郡内的鸠僚即今保山、临沧、思茅市和西双版纳州、德宏州的傣族先民。地域处于其中的景东是民族杂居区,鸠僚就在其中。

   
西晋末年至东晋初年(公元4世纪中叶至5世纪初),永昌郡内各民族强烈反抗晋王朝官吏在宁州的残酷剥削,造成永昌郡分裂,不但使得东部的兴古郡和西部的永昌郡内同一民族的鸠僚之间的割断,而且也使永昌郡内不同部落的鸠僚各自闭关自守、独立发展,从此,鸠僚内部地区间的差别日渐扩大,其后裔傣族间因而存在差别。

二、唐、宋时期(公元7世纪至13世纪末)的景东傣族先民——黑齿

1
、银生节度(并开南节度)辖区——“黑嘴之乡是傣族先民的重要聚居区。

   
樊绰《云南志》卷六:云南、柘柘、永昌、宁北、镇西及开南、银生等七城,则有大军将领之,亦称节度。其属镇皆分隶焉。傣族居住的地区,主要属银生节度、开南节度,其次为永昌节度、滇西(丽水)节度。立于唐大历元年(766)的南诏《德化碑》,在称颂国主蒙阁罗凤的开疆拓土功业时说:建都镇塞,银生于黑嘴之乡。樊《志》卷七: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指银生节度管辖界内的茶山。南诏时,银生节度的首邑在今景东,曾辖今元江、思茅市全部、临沧地区大部分、西双版州、越南莱州、老挝丰沙里一带、缅甸、勐艮、泰国清迈等地。这些地方为被称做黑嘴之乡的傣族先民的住地。

2
黑齿是景东土著之一。

   
黑嘴(黑齿)是傣族的称谓之一。《德化碑》记载说明:景东在唐代以前就是傣族的故乡了。从地名亦可证明傣族是景东原住民。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四《景东府建制沿革》称:景东,古柘南也,蛮云猛谷,又云景董。柘意为;南,意为柘南。水淹过的地方。勐,意为地方;谷是河名。勐谷即是谷河流经的地方。景,城;董,平坝。景董,坝子边的城镇。景东还有一个名字叫开南。开意思为迁移;南是水。开南,迁至有水的地方。语言是积淀历史的化石。景东、柘南、猛谷、开南这些地名都是傣语,说明傣族居此日久。景东县现有少数民族语地名560条,傣语地名占475条。说明傣族曾是景东的主体民族。《太祖实录》卷一六七云:大小土官,有世袭者,有选用者,如景东知府陶俄、阿迷州知府和宁,则世袭者。……世居本上,素有储蓄。其先辈阿只弄亦当是景东土著。

3
、景东傣族称雄的基础和机遇。

   
景东是滇南连接滇西的咽喉和通往内地的天然屏障。万历《云南通志》卷十六《羁縻志》载贡象道路,其一路由景东经者乐甸、镇沅府、普洱、车里之后,西南至兰纳,东南至老挝,西行至摆古(今缅甸大古喇,勃固),为南诏以来的通道。景东同时也是茶马贸易商道。藏族商人每年自夏历九月至次年春天赶马到丽江领茶引赴普洱贩茶 ,从丽江经景东至思茅,马帮结队,络绎于途,每年贸易额达500万斤之多。

   
樊《志》卷六:银生城……又南至林记川,又东南至大银孔,又南有婆罗门、波斯、 婆、勃泥、昆仑数十种。外通交易之处,多诸珍宝,以黄金、麝香为贵货。南诏兴起后,建立开南节度为据点,伸展势力,与安南、真腊、骠国争夺,景东地当战略要地。南诏后期,力量不足以扼制傣族,傣族成了景东的主宰者。这种状况到大理国时也未改变。

景东傣族在濮人(布朗族)南移、和泥(哈尼族)西迁之后,独尊一隅,势力强大。

三、元、明、清时期(公元13世纪末至19世纪末的景东傣族)

 1
、景东傣族应当是小百夷

   
从明代史籍记载看,景东不在大百夷区域。《百夷传》在叙述百夷(傣族)的居住地时说:景东在其东,西天古刺在其西,八百媳妇国(今泰国北部)在其南,吐蕃在其北,东南则车里,西南则缅甸,东北则哀牢、西则西蕃,回讫。景东独据一方,在麓川东北。因为景东傣族不是大百夷而是小百夷,地域不属麓川,麓川平缅宣慰使为了掠夺土地,征服小百夷,才在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进攻景东。

   
景东傣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风俗习惯现在是看不见了,但是从西双版纳的傣族可见其一斑,因为他们都是小百夷。

2
、景东土知府世系

   
公元1253年(南宋宝佑元年、蒙古宪宗三年)忽必烈平云南,结束南诏、大理国500余年的地方统治政权。平章政事赛典赤建立云南行省,把原来的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改为路、府、州、县,以夷治夷,委任傣族在内的酋长担任长官。

《元史·地理志》:中统三年(1262年)平之(景东),以所部隶属威楚万户,至元十二年(1275)改为开南州。开南州包括南诏以来的开南、银生二城。

   
雄踞景东的傣族土酋阿只弄于心不甘,要求把开南州升格为府,摆脱威楚路总管的管辖。于是遣子罕旺于至顺二年(1331)进京贡象,请求升景东为军民府。元朝文宗皇帝允准,封阿只弄为知府事,封罕旺为千户。

   
阿只弄,有的史书记为阿只鲁,当是傣语艾宰型的异译。是傣族中男性的标识词;意为男子;是大的意思。艾宰弄可意译英雄。阿只弄的儿子罕旺也是傣语名。金子意为太阳罕旺直译是金太阳

   
元朝统治云南约100(1260—1360)。在这个时期内,景东傣族统治者经历了阿只弄至罕旺的传袭。景东土知府从此一直传袭到清代。景东傣族土司之名从阿只弄始才见诸史册,过去只知统治景东的土官是傣族,但不知其名。

   
道光《云南志钞·土司志》:景东府……其先阿只鲁,元时为开南州管理。统威远及案板、母龙、猛统三旬。明洪武初,大兵至楚雄,只鲁子俄陶遣通事姜固宗、阿哀纳款,献象、马、铠杖,并元所给牌、印。诏以开南地置景东府,授俄陶知府事,赐文绮、袭衣,颁印,世其职。《明史·土司传》记载较详:洪武十五年(1382)平云南,景东先归附。土官俄陶献马百六十匹,银三千一百两、驯象二。诏置景东府,以俄陶知府事,赐以文绮、袭衣。俄陶授正四品衔。除景东本土外,还管辖镇沅、威远、勐缅(临沧)、大侯(云县)、勐梳等地。

   
公元10世纪前后,滇西傣族部落联盟,勐卯(麓川)主罕静法为盟主。待传到思伦发,麓川势力已膨胀到与明王朝剑拔弩张的地步。洪武十八年(1385)麓川平缅宣慰使思伦发率师进攻景东。这就是明代著名的景东之战,揭开了明王朝与麓川战争的序幕。俄陶抗击有功,受到明王朝嘉奖。《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八十这样记载:洪武二十年(1387)春正月丙子,遣通政司经历杨大用赉白金五百两、文绮二十匹,往赐景东府知府俄陶。初,百夷思伦发反叛,率众十余万攻景东之者吉(北吉)寨,俄陶领千夫长他当等二万余人击之,为所败。思伦发进攻景东,俄陶力战不胜,率其民千余家避于大理府之白崖川。事闻,上嘉其忠,特赐白金白绮以旌之。道光《云南志钞·土司志》景东直隶厅载:沐英讨平思伦发,俄陶仍旧职。颁赐金带,且镌诚心报国四大字褒之。俄陶为了维护祖国统一不惧大兵压境勇敢抗击,就是失败了也不依附逆贼,因而获得嘉奖。

   
思伦发被平后,明王朝为了加强统治,在要地设卫(防区),兴屯田,设流官镇守,景东进入土流兼治府卫参设的时期。《明史·云南土司·景东》载:(洪武)二十三年(1390),沐英讨平思伦发,复景东地,回奏:景东,百夷要冲,宜置卫,以锦衣卫佥事胡当守之,俄陶任旧职。二十四年,帝以景东为云南要害,且多腴田,调白崖川军士守之。二十六年,令洱海卫同知赖镇守景东。

土官俄陶在处理与中央的军事代表卫官和政治代表流官的关系上是得体的。景东在洪武二十三年建卫城时,俄陶献出在玉笔山下的宅第,自己迁到河东凤山麓另建陶府。卫城现今尚存南门及相连的一段石墙。当年景东卫城的雄伟,工程之浩大,在云南省是罕见的。
   
卫军是中央军,三分之一为常备部队,三分之二种田,提供军需(名曰军屯)。俄陶献出大量土地供军屯。从内地来屯田的汉族士兵和商、民带来的先进农业技术,提高了傣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生产水平。
   
俄陶率先归顺明朝,奋起抵抗麓川入侵,献宅设卫、献地屯田,表现忠心,深得明王朝赏识,树他为土司的楷模。俄陶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为以后的景东傣族土知啐奠定了基础,为其子孙的长久统治创造了有利条件。

   
洪武三十年(1397),俄陶卒,子陶斡袭,朱元璋赐他姓陶。傣族本无姓氏。从此景东傣族土知府以陶为姓,代代相传。俄陶深明大义,与中央王朝保持一致的思想作风成了后世子孙的榜样。

   
陶斡死,传陶等。陶等死,传陶瓒。陶瓒奉命统军参加了正统七年——十三年(1442—1448年)三征麓川的战争。天启《滇志·霸縻志·土司官氏》景东府载:陶瓒偕景东卫官兵,攻麓川者张、羽牙,杀奉撒等,晋大中大夫、资治少尹,其祖母阿囊太淑人。《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二十四纪记了赐给陶瓒的诰词:尔者,麓川叛寇犯边,尔能奉承祖母之命,奋忠贾勇,躬率民兵,协同官军斩馘或贼徒,致其败走,朕甚嘉之。兹特隆恩,命加尔官封,并赐金带锦绮,以旌尔劳。尔共益建事功,永光朕命。英宗赏赐陶瓒及祖母阿囊每人一千贯(钱钞),三匹表里彩缎。陶瓒成了云南傣族土司中的显赫人物。《英宗实录》卷八十二载:正统五年(1440),云南景东百户李景、李良奏:土官知府陶瓒前所奏破者章硬寨之功皆虚诈。而陶瓒也密报朝庭,揭发景东卫指挥同知柳瑛等的罪过。《英宗实录》卷八十二如此记载:正统七年(1442)五月辛未,追景东等卫指挥同知柳瑛等赏赐。初麓川贼侵景东,官兵出御,瑛在营观望,知府陶瓒等追围之,瑛潜遣人通贼,纵之遁去,反杀本地夷民为功。其所属千户阮高、百户李良等,或营守,或守居,未尝见贼,瑛皆内贿,妄报有功于总兵沐昂以闻,升赏有差。既而良等慎罪,奏之,下巡抚官及三司御使,实察得实,上命调瑛巡哨极边关隘,除其所升职。知府陶瓒与卫官柳瑛、李良之间的这种互相攻击和倾轧,暴露了府官和卫官统治集团内部不可避免的矛盾。

   
道光《云南志钞·土司志》;瓒传洪。洪传 。 游国学,以孝义著。 传炳。《世宗实录》卷四百八十六记载了知府陶炳与指挥纪纲、杨炯争斗,均被降级之事。云南巡扶说是陶氏内乱。陶炳死后陶化起袭位。陶化起卒,传位于陶金。

   
陶金是景东第九任知府。1988年发掘陶金墓,从墓中的金面具可知,陶金阔面、浓眉大耳、双下巴、雍容,估量其身躯壮伟。他的一生,见于史籍记载的,有两件。一是在他即将袭位时,邻近的者乐甸长官司傣族官刀重、刀仪两兄弟抢走景东知府印,企图窃位。陶金率兵追杀,斩刀仪,夺回印信,史称:以壮勇闻。另一件:嘉靖年间,陶金因为功劳,获得世宗诏赐的白金宁丝蟒袍。陶金穿着这件丝袍去与卫官千户陈祯共同检阅士兵。陈祯心生妒嫉,借酒发疯,把饱醮浓墨的笔挥向陶金,污染蟒袍。陶金愤恨,在饮食中置毒药断肠草陈食后回到家中发病死去可见陶金是一位很有个性的人物。这也是府卫官之间、军政之间和民族之间的矛盾的反映。

   
陶金死后由子陶淞袭位。陶淞不但勇于率兵出征,还热心桑梓教育事业,建立郡学。

   
陶淞卒,传位于陶明卿。《明史·土司传》载:天启六年(1626),贵州永西安邦彦(效良)反,率兵二十万入滇境,至马龙后山,去会城十五里。总兵官调景东土舍陶明卿率兵伏路左。贼分道并至,官兵御之,贼拒战。势甚锐,明卿乃以象阵从左翼冲出横击,贼溃,追奔十余里。巡抚上功,推明卿第一。在崇祯年间,陶明卿还参与了征战普名声之役,因功加三品服(见道光《云南志钞·土司志》)。

   
明卿卒,子玺袭。陶玺也像其父,善事其亲,至孝。玺卒,传了尔鉴。尔鉴18岁死于匪乱。因为无子嗣,以陶明卿弟明弼之咨袭位。清顺治十六年(1659),吴三桂率清军入滇、陶降清,仍授世职。

清初云南实行改土归元,就是废除土官而设任流官,但是,由于景东陶氏,在土司中最称顺滇各土司,惟景东世忠勤(见《明史》),又由于流土相安,设卫置屯成效显著,所以陶氏世职仍被保存下来,只是在康熙四年(1665)增设一个流官,称掌印同知,以流官管土司,土司管土民。

   
第十四任知府陶 告休,传子秉鉴。秉鉴卒,传子楚。楚无子,楚卒,由其叔父大鉴袭位。土官旧有养廉田,不纳粮,由于清王朝的逼迫,大鉴请求从他起征税。雍正五年(1727),陶大鉴擒杀镇沅傣族起义领袖刀如珍。清正朝赐银、缎,并允荫庇监生一人。

   
陶大鉴卒,传子淳。淳亦如其父,以军功扬名。淳卒,无子,弟澄袭。澄告休,子士袭。士 卒,子应昌袭。应昌卒,子熊袭。陶熊劣迹斑斑,民间把陶府形象化为陶虎,说他是无恶不作之徒。陶熊因罪被黜革。陶熊子德增年幼,道光七年(1827)景东土知府职位由于陶德增之叔父陶 代理。

   
元朝时设立的景东府,阿只弄、罕旺两代任总管,大约60年。明朝从洪武十五年(1382)俄陶任第一任知府至第十三任知府陶玺,经历277年。从陶 降清仍袭知府到道光七年(1827)陶 代知府,共10任,袭职178年。明清时陶氏傣族知府共23任,计455年;加上元代两任总管约60年,元、明、清三代陶氏共袭职25任,总计陶氏统治515年左右。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8892888 18987922888 传真: 邮箱:2260309777#qq.com
地址:景东县锦屏镇瑞屏路2号 邮编:676200
Copyright © 2004-2024 景东百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