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原创]吴征镒院士与云南森林生态站 作者:刘玉洪

  • ??
楼主回复
  • 阅读:4170
  • 回复:2
  • 发表于:2011/6/28 9:35:06
  • 来自:云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景东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在我的心中,中国科学院这五个字是非常的神圣的,因为中国科学院是中国的一座科学殿堂。1981年,我从地方气象局调动工作到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生态研究室工作,主要是从事哀牢山生态站的野外监测。 
  非常的幸运,一到科学院工作,当时吴征镒院士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院长。我们知道的吴征镒院士是一个研究植物学大家,他被誉为“植物电脑”,是世界屈指可数的杰出植物分类学家之一,当今中国植物学研究的集大成者,同时吴征镒院士还是中国科学院哀牢山生态站创始人之一。 
  吴征镒院士除了是植物学研究和植物分类大家之外,鲜为人知的是,他还为中国森林生态站的建设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 
  从1956年开始吴老就参与了中国第一个森林生态站的选点,他亲自与前苏联科学院著名科学家苏卡乔夫院士等一起合作,最后选定了西双版纳曼养广龙山的一片热带森林,作为群落站站址,1958年中苏合作建设的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生物地理群落定位站(即森林生态站),开站时是吴老和李庆逵先生亲自主持奠基,并且吴老和云南大学曲仲湘教授负责具体西双版纳生态站领导工作,开始了包括植被、气候、土壤等学科的长期定位观测研究。西双版纳生态站经过4年的观测工作,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1963年进行了总结,参加的科学家有有中国科学院竺可桢副院长、汤佩松教授、黄秉维教授、江爱良教授,还有云南大学曲仲湘教授、朱彦丞教授等参加了总结会。总结会之后西双版纳生态站撤销,生态站的科技人员合并到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热带天然森林的生态站观测工作也就中断,吴老为此深感痛心,不禁下泪。 
  1980吴征镒院士兼任中科院昆明分院院长,他再次想到要在云南重新组建森林生态站,计划是先建立亚热带森林生态站,稍后条件成熟以后再建热带森林生态站。 
  按照吴征镒院士的建议,并且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批准,由此首先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成立生态研究室,邀请云南大学生态学家朱彦丞教授负责主持组建。要想建立亚热带森林生态站,就需要对森林生态站的站址进行选择,于是吴老亲自参与生态站站址选择,1980年在前期部分科技人员调研的基础上,吴老亲自带队,带领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与昆明植物所和昆明动物所的部分科学家和领导段亚华、李楠、吕春朝、赵禹、张克映等到哀牢山徐家坝(景东县)调查,历经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当时到哀牢山山顶部是没有公路,到了景东县太忠公社所在地(大水井)需要步行20余公里的山路,才能到达哀牢山山顶部,终于亲自选定了哀牢山生态站站址。哀牢山的自然景观,主要是亚热带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森林面积比较大,结构复杂,林相完整,生物资源丰富,且地势平坦,便于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吴老从哀牢山回到昆明,怀着对国家和作为一个科学家的高度责任感,就及时向云南省人民政府建议,建立哀牢山自然保护区,云南省人民政府接受了吴老的建议。 
  森林生态站的建立,主要是进行森林生态站系统的监测、研究及示范,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服务,为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等。吴征镒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就是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和布局出发,建立森林生态站的。但是一般的森林生态站都是需要建立在远离人群、远离社会的原始森林里,生活与社会条件非常的艰苦,长期坚持在原始森林里的一帮科技人员,他们一生就是坚守在那个默默无闻的岗位上,日复一日的记录着非常枯燥无味的数字,没有一点精神是不可能长期坚持下去的,他们是为科技事业献身的一帮人。 
  吴征镒院士离开领导岗位以后,还是时刻关注着我国森林生态站的建设与发展,一直鼓励我们一定要将生态站的工作坚持下去,2002年初我们请求吴老为哀牢山生态站题词,吴老欣然接受,经过半年多的思考,非常慎重地为哀牢山生态站题词:“从现有的事实看来,生物是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地区生态系统中发生和演化的,被子植物和它相关的高等动物都是在以常绿树种为主的常绿阔叶林,特别是热带、亚热带山区发生和发展演化。哀牢山地处东亚的热带边缘,是云南的热带向亚热带发展的过渡地带,她拥有的常绿阔叶林和中国江南(广至日本西南部)广大的常绿阔叶林是一脉相承,但异地分化的,也是全世界现有生态系统可能是白垩 — 老第三纪以来的森林的残余或其直接后裔,对全世界生态系统的研究来讲是至为重要的。因为她是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亚热带唯一地域广大而类型多样的代表之一,所以我在很多年前建议在哀牢山成立一个山地常绿阔叶林的自然保护区和定位研究,现已由生态所的有关同志将这项野外定位系统研究坚持下来,是很不容易的,希望有关部门注意支持此项工作。热带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研究不但对现在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将来很可能在人类 “上天 ” 的时候,要利用这些科学资料,带已有的生物至其他星球上进行进化工程,来使得它较快适应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2008年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成立20周年,由很多老一辈科学家(如孙鸿烈院士、陈宜瑜院士等)提议,专门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把握地球生命脉搏的梦想和实践》的纪念文集,就是说从事野外生态站工作的一群人,不管现在的条件怎么改变,特别是现代物质条件非常丰富的现在,还是需要有一种奉献的精神,老一辈科学家奉献科学事业的精神及其优良传统,需要世代传承下去,并且还需要发扬光大。 
  在中国科学院工作30年,才知道中国科学院的工作真的是神圣的,是有意义的,同时也是需要付出艰辛的,象在野外生态站的工作环境、社会条件等不是一般人可以接受的,所以有的人说,在野外生态站工作的一帮人是神仙,同时也是最可爱的人等等。在中国科学院,我们倡导创新文化的建设,倡导在艰苦的环境条件下,更加倍的努力,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通过自己的工作,自己的服务,自己的努力,让生态站出成果,出人才,有成就感,这才是在野外生态站所有人快乐的源泉和支撑点,即在野外生态站的每一个人均可能成为一个工作敬业、思想健康、积极向上和精神愉快的人。在远离城市、远离人群、接近自然的野外生态站工作,就是需要有一点奉献的精神,为了人类的科学事业做贡献。 
  吴征镒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具有国际声誉的植物学家,但是吴老还是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在做一些他研究领域以外事情,如直接参与和领导我国森林生态站的建设等,体现了吴老作为一个科学大家的风范。吴征镒院士是个非常温和的老人,他对科学研究的执着和追求科学的精神值得敬佩,记得2005年我们去看他,吴老时年89岁,他还告诉我们虽然眼睛不太好使,但是希望研究工作做到90岁,完成想做还没有做完的研究,人的生命终究是有尽头。由此给了我们很大的震动,吴征镒院士就是一个人民的科学家,他的那种科学大家追求科学的精神与面对人生的超脱,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 ??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1/6/28 9:37:23
  • 来自:云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此贴被天心11于2011-6-28 9:37:54编辑过] 
  
  • ??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1/6/29 14:42:56
  • 来自:云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有很多次,我曾随刘站长去看过吴老。他老人家当时还不满九十岁,问他何时退休?他说:九十以后再说吧。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